天津空管分局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及保密专题培训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沙特减产原油也是考虑到受美国滥发货币影响,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和石油需求量并不乐观。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大家表示,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升华,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文明滋养和精神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家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高擎中华文明火炬,赓续历史文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文明滋养,贡献不竭的精神力量。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大家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被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瞻望未来,从新时代的新征程去端详中华文明,从中国文明的坐标去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大家表示,要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环境保护与植树造林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林业碳汇交易令人看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相融合的光明前景。
事实上,林业碳汇交易已在中国各地广泛开展。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自2018年启动至今,这块面积相当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两倍的土地,经过拆迁修复、造林绿化、生态涵养等十大工程建设,形成了一片守护京津的生态绿谷。自2011年起,中国逐渐在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区域碳市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牛桂敏认为,推进多元化碳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是大势所趋。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大力落实减排承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不断增长的自愿碳减排交易和碳中和需求,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也在探索科技助力碳普惠,开发碳中和存证产品,引导更多民众关注双碳,激发社会绿色动能。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后,林业碳汇将在碳交易中发挥重要的、独特的作用。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新华社天津6月6日电题:多元化碳交易加速中国双碳目标进程新华社记者王宁、黄江林对原材料、生产工艺、运输方式、耗能情况等环节进行碳足迹排查、针对性优化,减少产品碳排放量,再通过购买碳信用,中和碳排放量……经过一系列的操作,突破润滑油有限公司实现了零碳润滑油产品的创新探索。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3.04%。10年后的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目前,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已达19.15万亩,可实现碳汇约15万吨/年,而根据规划测算,到2035年,生态屏障区碳汇将达到约20.6万吨/年考古学界以前曾经存在重发掘轻研究、重描述轻阐释的倾向,以至于中国大量的考古发现较多地局限在考古学界内部,尚未成为社会共享的知识。我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探源工程的肯定和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阐释和成果宣传转化传播的重要指示。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才能从根本上明晰中华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唯一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地位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2021年10月17日,在给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贺信中,他又一次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觉得,作为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考古研究和阐释,做好中华文明研究和阐释。(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特聘教授、黄河文化研究院院长)。
作为任职10年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作为考古战线从事考古发掘研究超过40年的一名老兵,我感到非常激动。探源工程20年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展现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形成到早期发展并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历程,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研究,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在2023年6月2日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对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视,不是仅仅着眼于过去,而且着眼于当今和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导下,尤其是2020年9·28重要讲话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遗迹、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指示和关于实现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日益深入人心。
作为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我们研究的是过去,对过去发生了什么、过去的历史进行研究。每一个特性,我们都可以举出很多考古的、历史的证据。
然而,一些宣传报道仍然停留在发现了什么,而对这些考古发现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跟我们当今生活的关联的阐释和宣传仍较为薄弱。对于考古学者和文明研究的学者而言,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成果,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把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向全世界宣传解说,让国际学术界了解,向世界展示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意义作出了非常深刻的阐述。作为长期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的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高度重视、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6·2重要讲话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重要,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阐述非常全面、系统、深刻。今后,我们要很好地领会、很好地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意义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我觉得,作为考古工作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在加大考古工作力度的同时,做好考古资料的阐释,而且要阐释得明晰。
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和文化事业的学者乃至全党各级干部和广大民众,都应该好好地学习,理解其中的深意,使之成为我们自觉的行动。他看到了考古工作和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的当代价值,即能够使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智慧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两个结合做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6·2重要讲话必将成为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指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对我们研究中华文明意义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阐释,研究过去的中国、理解过去的中国,是为了理解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但是,研究历史是为了什么?研究过去,研究中华文明的过去,研究中国、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今和未来。
通过各种媒体的努力,民众对考古成果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如果不知道我们的文明是如何走过来的,那我们怎么能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名言: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说,他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因而能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他强调,考古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而且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阐释丰富的考古资料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才能清晰地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